前言
这可能不是一个新话题,也可能是你从其他地方看不到的内容。「新房改」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逻辑将掀起怎样的巨浪,再一次彻底改写社会财富格局。
我们是观察者亦是参与者。
考虑到文章的特殊性,思考再三,决定设置一个付费门槛,也是子木的第一篇付费文章。以此缩小传播范围,但同时也能触达那些感兴趣的读者。子木按
本文包含:
为什么要“新房改”?
对市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房价接下来到底怎么走?
普通人该如何在新房改浪潮中找到哪些机会?
有什么从房子身上赚钱的确定性?
希望下面的文字,对你有所帮助。
01
“新房改”最早出现在今年8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
直到10月底文件正式下发到地方,进入执行阶段,才突然引发广泛关注。
经济观察网一篇《中国将推动新一轮“房改”》的文章,直接引爆了公众情绪。
如此重大的政策,官方选择低调处理,舆论热度也被刻意安排在银十之后,背后显然有深层考量,后续再展开分析。
房改政策的影响深远。
首轮房改之所以被载入史册,关键在于从福利分房转向市场化住房,打开了财富增长的闸门。
土地拍卖制度、房价飙升、城市扩张运动,每个环节都在重塑家庭命运轨迹,整个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代人都是亲历者。
如今的新房改若真正落地执行,财富版图必将重新洗牌,甚至可能成为历史转折点。
新政的核心思路可以概括为:
双轨并行。
商品房和保障房两条腿走路
保障房概念并不陌生,公租房、经适房、共有产权房等都属于这类住房。
但这次提到的保障房有所不同,根据14号文件规定:
1、专门为刚需群体设计的特殊住房产品
2、实行严格的封闭管理制度
简单说就是价格亲民、交易受限的专属住房。研究过全球楼市的人会发现,这和新加坡的组屋模式很像。
新加坡组屋由政府统一建造,主要解决中低收入群体居住问题,多数分布在城市核心区,户型以两居室为主。
两者定位基本一致,本质上将工薪刚需群体划入中低收入范畴。
关键差异在于供应比例悬殊!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