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投資人的崛起:AI如何改變資本規則?

今天,AI原生創業如火如荼,Midjourney、Cal AI、Lovable等超級小團隊以極低的邊際成本和超強執行力,在短時間内打造出爆款産品,印證了“獨立創始人”的時代命題。而在他們背後,另一種“超級個體”也正悄然崛起:那就是獨立投資人。

 

根據SVTR AI創投庫頻繁出現的獨立投資人身影,如 Nat Friedman、Sarah Guo等,過去幾年中,他們對AI領域核心項目的高密度、高命中率下注,正在重塑我們對“誰來定義未來公司”的認知。這不再隻是VC機構的遊戲,AI時代的資本規則正在被重寫。

 

當AI讓創始人個體化,是否也讓投資人去機構化?文末閱讀原文,查看AI獨立投資人投資案例詳細數據。

 

 

2019年中,Notion完成了一輪估值達8億美元的1000萬美元融資。然而,這輪融資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金額本身,而是主導這輪融資的并非傳統的風險投資公司,而是三位個人投資者:Daniel Gross、Elad Gil 和 Lachy Groom。雖然原有投資方(Felicis Ventures、First Round Capital、Sherpalo Ventures)繼續跟投,但主導權顯然在這幾位個人手中。

 

到了2020年初,Front公司CEO Mathilde Collin在一篇博文中宣布公司完成了5900萬美元的C輪融資,并特别指出,這一輪融資由一群個人投資者主導,而不是傳統的風險投資基金。她稱這種模式在這一融資規模中是極爲罕見的。

 

再來看最近兩年火爆的AI賽道,根據矽谷科技評論(SVTR)AI創投庫,從AI視頻到AI Coding,Pika、Cursor和Magic等明星公司背後,都不乏Elad Gil、Nat Friedman、Daniel Gross和Sarah Guo等超級獨立投資人的身影。

 

那麽,這是偶然現象,還是一種正在成形的新趨勢?

 

事實上,天使投資人長期以來一直是創業融資生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個人投資者不僅在種子輪階段活躍,也開始出現在A輪乃至更後期的融資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個人投資者不再隻是拿自己的錢來投資。他們開始從傳統的有限合夥人(LP)那裏募集專門的資金,設立專用投資工具(SPV),甚至是自己的基金。

 

此外,他們不再隻是和風險投資公司一起參與融資,而是直接與傳統VC展開競争,争搶主導權。他們往往在公司向傳統VC介紹融資需求前,就已經簽下了投資條款。更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創業者願意選擇這些個人投資者,而非傳統風險投資公司。

 

我們将這類人稱爲“獨立投資人”(Solo Capitalists),因爲他們既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天使投資人,也有别于機構化運作的風險投資公司,已經形成了融資生态中的一個新群體。

 

從天使投資人到超級天使,再到獨立投資人

 

十幾年前,矽谷的投資圈中出現了一個新詞:“超級天使”(Super Angel),用來描述那些原本是天使投資人,後來開始籌集小型風險基金進行投資的人。比如,Aydin Senkut、Jeff Clavier、Josh Kushner、Mike Maples 和 Roger Ehrenberg 等人,後來都組建了自己的團隊,成立了如今業内赫赫有名的風投公司:Felicis Ventures、Uncork Capital、Thrive Capital、FLOODGATE 和 IA Ventures。還有一些人,比如 Manu Kumar、Michael Dearing 和 Steve Anderson,則依舊以個人身份獨立投資。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超級天使主要關注的還是“比大多數風險投資輪次規模更小”的融資項目。但事實上,在過去十幾年中,許多超級天使已經逐漸突破了這一定義的限制。

 

例如,2013年Twitter上市時,最大的外部股東竟然是一個當時并不出名的實體:Rizvi Traverse,持有17.9%的股份。

 

後來人們才了解到,這背後其實是超級天使Chris Sacca的運作成果。他和朋友 Suhail Rizvi 合作,秘密籌集了高達10億美元的資金,從Twitter早期員工和投資人手中回購股份。

 

正如Steve Anderson在一篇由Alex Konrad撰寫的文章中所說:

 

“Sacca在二級市場的操作方式非常具有創新性,他當時搭建的一些投資結構在此前幾乎不存在。”

 

Sacca這時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超級天使。他開始轉型爲“獨立投資人”,通過自己的資源和關系,提前布局,甚至在IPO前就能調動10億美元的資金入場投資Twitter。而這些投資最終帶來了超過50億美元的回報。這種投資的規模和回報,就是現在越來越多獨立投資人所追求的目标。

 

換句話說,今天的“獨立投資人”已經不僅僅是出手早的個人投資者。他們更像是掌握了靈活資本工具、擁有豐富人脈網絡,并敢于挑戰傳統風投運作模式的新一代力量。

 

獨立投資人:個人品牌如何挑戰傳統風投

 

那麽,什麽樣的人才能被稱爲“獨立投資人”(Solo Capitalist)?

 

他們通常具備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 自己就是基金的唯一普通合夥人(GP)
  • 投資團隊中沒有其他成員,完全由個人獨立操作
  • 基金的品牌即個人的品牌,個人聲譽決定一切
  • 與“超級天使”相比,他們募集的基金規模更大(通常在5000萬美元以上),出資金額也更高(單筆投資可達500萬美元甚至更多)
  • 他們參與并主導的融資輪次,不局限于早期的種子輪,也積極競争A輪甚至更晚期的融資項目,直接對标傳統風投公司

 

目前比較典型的獨立投資人包括:Elad Gil、Josh Buckley、Lachy Groom、Oren Zeev(Zeev Ventures)、Ray Tonsing(Caffeinated Capital)等人。而Elad Gil、前GitHub首席執行官Nat Friedman、矽谷90後投資人Daniel Gross和華裔背景的Sarah Guo等人則牢牢占據了AI領域的四大投資天王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Elad Gil爲第三隻基金完成10億美元的融資,其中哈佛捐贈基金是LP之一,這一基金規模超過大多傳統VC,也成爲個人天使曆史上最大的融資。我們将在近期會專門研究和探讨矽谷最大的超級獨立投資人Elad Gil崛起的背後故事,要有興趣,歡迎添加微信pkcapital2023。

在《20VC》播客中,Oren Zeev談到了作爲獨立投資人的種種優勢。其中最核心的一點是:決策速度快。由于沒有合夥人需要協調,獨立投資人可以在短時間内做出投資決策。此外,他們還能更高效地利用時間,不需要耗費精力處理公司内部的組織事務,從而能專注于新項目的篩選和已有投資組合的管理。在是否持股、是否擔任董事會席位等問題上,他們也擁有更大的靈活性。 

那麽,這一切意味着什麽?

 

尤其在今天AI初創公司,尤其是AI應用層公司,依靠小團隊和AI先進生産力完成快速叠代和市場驗證,對傳統的VC依賴不再那麽強烈。

 

Haystack 基金的 Semil Shah 是爲數不多在公開場合讨論這一趨勢的業内人士之一。他在 Twitter 上曾寫道:

 

“如果說2010年代是種子基金的崛起(Felicis、Initialized、Uncork 等),那麽接下來的十年,或許是 LP(有限合夥人)開始支持具備個人影響力的大資金操盤手,與傳統 VC 在 A/B 輪正面競争的時代。”

 

不過,市場上也有很多被稱爲“獨立GP”(General Partner,普通合夥人)的人,他們雖具備一些“獨立投資人”的特征,但并非完全符合。例如,他們管理的基金規模較小,隻能專注于種子輪或pre-seed階段的投資,這更像是上一代超級天使的角色。

 

還有一些投資人雖然起初是單打獨鬥,但随着項目數量的增加,也開始組建團隊,逐漸走向機構化。這也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

 

獨立投資人的模式,究竟能不能規模化?

 

風險投資本身就是一個很難規模化的行業,而如果完全靠一個人運作,挑戰更大。接下來幾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獨立投資人”在不擴大團隊的情況下,能否管理好越來越多的基金和項目組合。也許,正是因爲他們不能無限擴張,反倒成爲其吸引LP的關鍵所在——在當今基金規模越來越大的背景下,這種“規模有限、專注度高”的個人運作方式,反而顯得更稀缺、更獨特。

 

傳統風投公司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哪裏?

 

在矽谷科技評論AI創投社群裏,有限合夥人(LP)曾提到一個觀點:除了AIVC,獨立投資人的崛起,可能是傳統風險投資公司近幾十年來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

 

爲什麽會這樣?

 

實際上,在風險投資行業,個人品牌的重要性早已日漸上升。如今,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在選擇投資人時,更關注的是和哪位合夥人建立了良好關系、這位合夥人是否具備行業專業度與影響力,而不是這位合夥人所隸屬的機構。

 

在這種背景下,由“個人”取代“機構”,讓“品牌即人”的投資模式成爲自然演進。這正是獨立投資人模式的核心特征。

 

獨立投資人可以比傳統風投機構更快做出投資決策。創業者隻需要和一個人打交道,減少溝通成本,也更高效。

 

同時,他們在股權比例、董事會席位等方面也更具靈活性,投資條款往往也更具創造力——畢竟決策完全由自己說了算。

 

另外,由于獨立投資人的基金規模通常不會膨脹到太大,他們在基金回報倍數上往往能做到更具競争力。這也是爲何部分LP對這一模式趨之若鹜。

 

當然,現在這個趨勢還處于早期階段,背後的原因和後續影響,還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問題:

 

  • 爲什麽這個趨勢會在當下興起?
  • 是不是風投公司近年來頻繁推出“scout計劃”(挖掘初創項目的偵察兵計劃),無意間助推了獨立投資人的成長?
  • 是不是過去十年“超級天使”頻繁成功後,LP們更願意押注個人?
  • 創業者是否對個人合作更感興趣,是因爲現在的機構越來越千篇一律?
  • 創業者是否不再那麽在意風投公司提供的各種“增值服務”?

 

此外,對于那些從天使投資人、超級天使成長爲獨立投資人的人來說,早期投資的經驗是否适用于後期融資的判斷?他們在儲備資金、後續輪次的跟投(pro rata)等方面,是否能像傳統風投一樣專業運作?

 

總之,AI技術浪潮正悄然重塑風險投資的遊戲規則。傳統風投與個人投資人之間的合作關系正在經曆微妙轉變,甚至可能走向某種程度的競争。而在這場變革中,真正能駕馭技術趨勢、獨立突圍的個人投資人,有望打破既有格局,成爲新時代的引領者。

 

 

矽谷科技評論(SVTR.AI),由Min Liu(Allen)在ChatGPT問世之際,發起于美國矽谷,依托#AI創投庫、#AI創投會、#AI創投營和全球投資網絡,打造前沿科技(AI)創投社區。

 

添加微信【pkcapital2023】,加入我們,共創未來。文末「閱讀原文」,發現更多機會與優質内容!

 

交易精選

+

 

Agility Robotics,全球頭部人形機器人公司,正以17.5億美元的估值融資4億美元。

ByteDance,抖音、Tiktok的母公司,正以3200億美元估值尋求老股交易。

Hello Wonder,專爲兒童打造的AI驅動安全浏覽器,正以1200萬美元估值融資200萬美元。
Replit,人工智能編碼初創公司,正以30億美元的估值融資2億美元。Scale AI,提供機器學習模型的數據标注服務,正在尋求 250 億美元估值的要約收購。

a16z,利用全球投資者對支持美國人工智能公司的興趣,正在尋求募資 200 億美元,這将是其曆史上最大的基金。
AI 100

+

 

11x.ai:AI虛拟銷售員,半年内突破200萬美元
a16z:AI語音智能體該怎麽投?
Air Street Capital:State of AI(2024)
Alphabet谷歌戰投:全球最牛AI戰投是如何煉成的丨人工智能戰略
Altimeter:誰是AI C端赢家‍
Apple:産品收入變遷丨AI 并購之王‍
Amazon:人工智能戰略
AMP Robotics,如何用AI拯救垃圾場?
Anduril Industries:AI 重新定義現代戰争與和平
Anthropic:OpenAI”宮鬥”背後的公司
Apple:産品收入變遷丨AI 并購之王
AssemblyAI,企業音頻市場拓荒者
Automattic,讓出版和商業民主化
Bardeen:讓AI代理更穩更快
Battery Ventures:AI正推動雲計算的下一波增長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Cloud 100
Brightwave,AI驅動的投研助手
Cal AI,半年狂賺 1200 萬美元背後的隐秘策略

Calendly:日程安排助手,AI效率工具鼻祖

Canva:從Adobe、Figma、Canva 到 OpenAI

Carta:想要取代紐交所的股權管理工具
Cerebras,打造世界最大芯片挑戰AI霸主英偉達
Chatgaokao(高考紙鸢):AI版張雪峰
Coatue:AI革命丨AI是超級周期的開始
Cohere:爲企業提供大模型
Consensus:用AI解鎖學術

CoreWeave:GPU租賃獨角獸,英偉達的好盟友

Databricks:從數據湖到大模型丨人工智能戰略
Dawn Capital:如何通過人工智能增強人脈
DeepL:從機器翻譯到AI寫作的語言溝通利器
DeepSeek最重要的三篇論文解讀丨關于Deepseek的幾點思考的回應
Discord:騰訊多次押注,打造屬于你自己的線上互動社區
DoNotPay:世界首款AI機器人律師

Duolingo:如何改寫語言學習

E2B:爲 AI 代理構建自動化雲平台
ElevenLabs, 如何讓聲音變得更智能?
Equitybee,正在釋放被困的财富
Figma:從Adobe、Figma、Canva 到 OpenAI
Figure,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全人類
FirstMark:MAD24問,AI 2023年總結,2024年展望
Foundation Capital:服務即軟件的萬億機會
Founders Fund:如何投出下一個獨角獸
General Catalyst:AI+醫療支持者

Glean:重塑知識工作的未來

Grammarly:從論文查重到AI寫作的溝通利器
Hallow,如何用AI讓古老的信仰獲得新生?
Hebbia:知識工作者的 “第二大腦”
Helion,AI的終極能源夢想‍
Hippocratic AI,用AI緩解全球醫護人員短缺
Hugging Face:開源AI的未來
ICONIQ:小紮的朋友圈
Insight Partners:AI應用将如何實現人機協同
Jenni AI:如何通過AI寫作實現年入千萬‍
Lambda如何成爲 AI 開發者的“算力救世主”?
Letta:AI代理技術棧市場地圖
Lightmatter:用光子計算終結AI的能耗危機
Lightspeed:AI+法律市場機會地圖
Lovable:歐洲增長最快的初創公司
M12(微軟):如何搶占AI投資制高點丨收入拆解
Marblism:一句AI提示詞自動生成各類軟件
Menlo Ventures:2024企業Gen AI現狀報告
Midjourney:0融資,11人,$1億收入
Mistral,歐洲大模型,性價比之王
Mobenai(模本科技),AI工程師有多強
MultiOn,用人工智能代理給軟件裝上大腦
Neuralink:讓失明者重見光明,讓癱患者再次行走,讓人類與AI融合永生
NVIDIA:收入按産品線拆解丨AI投資策略
OpenAI:人工智能突破的前沿丨員工丨董事會丨營銷丨GPT Store丨奧特曼丨馬斯克丨微軟丨産品生态
OpenArt:AI 原生時代的視覺革新
Pika:AI視頻的未來
Rad AI:如何用 AI 改變醫療保健
Reddit:奧特曼押注基于興趣社交的美版“貼吧”
Replicate:1人AI公司背後的幕後英雄
Replite:教馬斯克的兒子如何寫代碼
Rows:一年内用戶增長20倍背後的故事
Perplexity:挑戰谷歌,站在AI搜索最前沿
Runway:AI視頻的未來
Sam Altman(山姆·奧特曼):如何做早期投資丨地産生意丨投資帝國丨婚禮丨閱讀清單
Scale AI:如何成爲數字世界的“水源”
Sequoia(紅杉資本):如何做投資
Shein:打造下一個“中國首富”
Skild AI,打造通用機器人“大腦

SpaceX:夢想照進現實,人類星際生命的曙光

Stability AI:SD 背後的公司和創始人
Stripe:馬斯克和奧特曼押注的支付王者
Substack:美版公衆号,爲價值付費
Supabase:引領後端開發的範式轉變

Superhuman:郵件超人,擁抱 AI

Telegram,俄羅斯兄弟的密聊紙飛機
Thrive Capital:高位接盤OpenAI
USV:精益創業時代終結,硬科技重新定義風險投資
Vannevar Labs:AI+國防,軍事人工智能掘金者‍
Vercel,如何用AI引領技術開發?
Wiz,320 億美元被收購!谷歌押注雲安全新戰場
X:馬斯克的“中國微信”夢
xAI,1130億美元估值殺入第二名!正在颠覆大模型的遊戲規則
YC:全球排名第一的AI投資機構
Zapier:ChatGPT最受歡迎插件的過去和未來

 

AI Weekly

+

 

001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024
025
026
027
028
029
030
031
032
033
034
035
036
037
038
039
040
041
042
043
044
045
046
047
048
049
050
051
052
053
054
055
056
057
058
059
060
061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071
072
073
074
075
076
077
078
079
080
081 082 083 084 085 086 087 088 089 090
091 092
093
094
095
096
097
098
099
100
(文:矽谷科技評論)
原文鏈接:https://www.cqshe.com/013898.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
0

評論0

請先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